回眸2018地质调查精彩瞬间

  “松科二井”完井、“海洋地质九号”凯旋、“地质云2.0”上线……2018年,中国地质调查工作瞄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需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资源环境问题,提升支撑服务自然资源管理的能力,取得了一系列显著进展。

今天,让我们与大家一起盘点2018年地质调查工作的大事件,共享地质调查进步的精彩瞬间。

全球首个钻穿白垩纪科学钻井——“松科二井”完井

chinamining2019

“松科二井”完钻仪式。

  2018年5月26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在黑龙江省安达市“松科二井”工程现场举行完井仪式。历时4年多,“松科二井”钻进7018米,成为亚洲最深的大陆科学钻井,它是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实施以来的最深钻井,也是全球第一口钻穿白垩纪陆相地层的科学钻井。工程攻克了超高温钻探和大口径取芯等关键技术难题,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重要成果。

  点评: 由于地壳岩石的阻隔,人类走向地球深部的探秘之旅困难重重。实施大陆科学钻探,就是要钻进地球深部,并把地层岩芯完好地“拿上来”,然后从岩芯中读取数据和开展科学研究,解码地球深部奥秘。“松科二井”的顺利完井仅是开端,随着工程研究和成果转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化,中国地质调查局向地球深部进军的步伐将愈发稳健。

我国首次开展大深度潜水器联合科学考察 

chinamining2019

“海马”号遥控潜水器拍摄的海底联合工作过程。

  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科考船与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探索一号”科考船,于2018年4月28日~4月30日,分别搭载4500米级深海作业型潜水器“海马”号遥控潜水器和“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对南海珠江口盆地西部海域“海马冷泉”区进行联合科学考察。期间,两套深潜系统分别对对方作业过程进行了多角度、多方位实时监测及记录。

  点评: 这是我国首次实施的两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化大深度潜水器的联合深潜科学考察活动。两套潜水器各具功能优势,开展联合科学考察,实现优势互补,不仅创新了深海科考作业模式,而且推动了国际前沿科学问题的联合攻关,为国产深海技术装备的业务化协同作业发挥了先行示范作用。

“海洋地质九号”完成入列首年调查科考任务

chinamining2019

“海洋地质九号”全体科考队员。

  2018年12月7日,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海洋地质九号”完成入列首年调查科考任务,成功抵达青岛奥帆中心码头。“海洋地质九号”在入列后的一年时间里,安全航行258天,累计航程2.5万余海里,完成7个航次的调查科考任务,取得了海洋基础地质调查、海域油气资源勘查、深海探测技术应用等多项重要成果。

  点评: 走向深海大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选择。海洋地质调查工作是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海洋地质九号”入列第一年取得的成果,彰显了我国海洋地质调查的能力。相信随着海洋地质调查装备的不断升级,我国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方面将再创佳绩。

六大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全部运行

chinamining2019

中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页岩气合作团队签署合作协议。

  2018年10月17日,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成立;2018年10月25日,西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成立;2018年11月14日,中南、华东、东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正式挂牌。至此,中国地质调查局6个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全部正式运行。依托6个大区地调中心创建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目的是瞄准影响和制约区域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解决的关键科技问题,组织协调优势创新力量,进行协同攻关。

  点评: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打破体质机制障碍,推进地质调查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随着六大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的成立,局内外、国内外、行业内外,中央和地方,科研单位和企业的优势地质科研力量联合起来,瞄准关键的、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协同攻关,地质科技创新必将迸发出强大的驱动力。

“地质云2.0”上线服务

chinamining2019

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王昆宣布 “地质云2.0”上线服务。

  在第20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地质云2.0宣布上线服务。地质云2.0实现了160多个国家级核心地质数据库的上云共享,新增4905个权威资源环境信息产品;实现了全国地质资料馆的近14万档、440余万件存量地质资料在地质云平台上查询、公开版地质资料在线浏览、在线订单服务;新增10万个钻孔数据、3万多米钻孔岩芯图像信息;新增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海岸带环境地质调查、海洋航空物探调查等成果图件50幅。

  点评: 信息化建设与科技创新是推进新时代地质事业转型升级的两大引擎。及时、有效地满足政府部门、行业用户、社会公众等各类用户对地质信息的多元需求,是国家地质大数据共享平台全面升级的终极目标。地质云2.0的上线,使距离这一目标的实现更进了一步,同时以信息化带动了地质调查现代化。

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揭牌

chinamining2019

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揭牌仪式。

  2018年11月15日,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揭牌。该中心在自然资源部的部署、推动下,立足公益性地质调查定位,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和广西地矿局共同建设,将围绕中国、东盟国家的共同需求,聚焦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和灾害等重大地球科学问题,通过开展地学、矿业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平台。

  点评: 科学无国界。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合作开展地学研究,是提升区域地学研究水平,促进地学理论和技术的创新,应对解决双方共同关切的地球科学问题和资源环境等重大问题的共同需求。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深层次、多领域、全方位合作的开展,更将催生中国—东盟地质矿产资源领域合作与发展的无限潜力。

京津冀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开发利用基地建成

chinamining2019

院士专家参观科研基地成果展。

  2018年10月9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所、河北省煤田地质局、河北省沧州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京津冀地热资源梯级综合开发利用(献县)科研基地阶段成果,标志着京津冀首个地热梯级利用科研基地初步建成。科研基地对地热资源开展了两级利用,第一级利用是地热发电,第二级利用是居民供暖,地热能综合利用率达75.8%,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点评: 大力开发利用地热资源,对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优化能源结构,改善大气环境,发展循环经济,都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地热资源或用于洗浴,或用于供暖,利用方式单一,造成较大的资源浪费。而地热资源的梯级利用,将推动地热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不仅提高了经济效益,还可以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全球黑土地关键带土地资源演化与可持续利用》立项

chinamining2019

中国地质调查局黑土地地质生态研究中心成立。

  2018年2月1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IGCP国际合作计划评审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申请的《全球黑土地关键带土地资源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合作项目获得批准立项,标志着人类地学研究又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填补了国际上关于黑土地关键带地质生态调查研究的空白。这也是中国黑土地地质生态调查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点评: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形成极为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400年。由于长期高强度开发利用,黑土区耕地长期透支,土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生态环境恶化,加强保护刻不容缓。如何让过载的黑土地“减减压”,实现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地质调查工作将给出答案。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8(第二十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于2018年10月18~20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