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时报》7月20日头版刊发文章,报道天津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纲,抓实重点领域和产业,
加快培育形成新动能,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重拾发展初心:不一样的天津
“天津速度”,曾经是这座城市的名片,同时也让这座城市饱受激情捆绑之苦。
尽管天津上半年成绩与以往同期相比显得褪色:生产总值9927.6亿元,增长3.4%,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8.6%、1.5%、5.3%。但舍与得之间,高质量发展理念的深化让这座城市重拾发展初心。
“在外部因素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改变天津产业偏重偏旧的状况并非一蹴而就,但抓实重点领域和产业,尽快培育形成新动能,对于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势头还是让人充满信心。”日前,在天津2018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发布会上,天津市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褚丽萍坦言,当经济增速普遍进入换挡期,以习近平总书记对天津工作提出的“三个着力”重要要求为纲是天津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高质量发展:要“补课”更要“迎新”
转型升级成效显现、企业经营状况改善、就业持续向好、居民收入稳步增加,这一系列的改变是天津高质量发展成效的体现,但并不完整。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要尽快培育形成经济增长新动能,那么天津的经济增长新动能在哪里?“智能制造!”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褚丽萍直接给出了答案,而这也是拉动天津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天津认真落实“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功能定位,为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上半年,可穿戴智能设备制造业总产值增长58.0%,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业增长30.1%;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5.3倍,服务机器人增长36.4%。
同时,世界智能大会在天津成功举办两届,天津也出台了涵盖10个重点支持领域的《天津市加快推进智能科技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和实施细则,百亿元智能制造专项资金和千亿级人工智能科技产业基金为智能科技产业发展护航,也让天津在智能制造创新发展中尝到了甜头。
但褚丽萍表示,虽然天津以智能制造产业为突破口,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但目前体量偏小,对天津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不足,新兴产业增量尚不足以有效弥补传统行业下滑的减量,当前天津传统产业仍旧处于转型“阵痛期”。
在采访中,不少专家认为,天津需要把握住“打基础”关键词,要“补课”更要“迎新”,才能走出符合天津城市发展规律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根据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天津在供给侧改革中下大功夫:去产能方面,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产能利用率77.3%,为2014年以来最高水平。根据国际经验判断,产能利用率保持在75%以上,表明产能过剩态势趋于缓解,这说明当前天津工业产能发挥较为充分。去杠杆方面,5月末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59.3%,同比降低1.8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控股企业资产负债率同比降低3.6个百分点。从2016年以来,天津先后三次推出共130项降成本政策措施,今年5月新出台38项措施更是一剂强心针,1至5月规上工业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成本83.92元,同比减少2.49元。从绿色发展看,上半年天津环境空气质量达标比例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PM2.5、PM10同比分别下降21.1%和15.6%。
优化营商环境:任重道远
一周内完成职场装修,一周内完成各项产业对接,一周内完成各公司注册,去年年底,福中集团北方区域总部在天津的落户,创造了天津市自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的“津八条”出台后的一段佳话。
这是天津树立重商意识、市场意识、开放意识、服务意识,走进企业家内心,知商懂商的体现,同样获得了不少企业家的“点赞”。
去年11月16日,天津市在专门召开的企业家工作会议上正式出台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创业发展良好环境的规定》,被称为重振天津经济的新“津八条”。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在会议上强调,天津的服务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产业第一、企业家老大”的理念。
随着“津八条”“双万双服促发展”等一系列天津优化提升营商环境举措的落地,市场活力在沉寂一段时间后再次被激发,新的市场主体不断涌现。
上半年,天津新登记市场主体10.88万户,其中新登记民营市场主体10.77万户,占全市的98.9%,日均新登记595户。
作为注册在天津开发区的医疗科技和服务类民营企业,橙意家人科技(天津)有限公司副总裁魏建磊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企业在感受着天津营商环境改善的同时,更加关注区域产业规划,避免内部竞争,园区配套服务以及人才培养和储备方面的提升。
据天津市统计局调查显示,企业对天津营商环境改善成效整体上比较满意,但在规范市场竞争、化解融资难、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仍希望政府主动担当作为,营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
天津财经大学博士生导师丛屹教授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优化营商环境中,天津一方面在政府转变职能和作风,尽快转换思维,应尽早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的政府管理模式,简政放权,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要建构有效的市场运转机制,包括完善各种社会组织的建设,才能让市场和社会的活力充分发挥出来。
下半年经济发展抓住关键词
今年年初,李鸿忠提出“系统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思路。下半年,“系统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仍旧是天津的重要关键词。
从全力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到主动服务支持雄安新区发展,再到持续推进交通、产业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上半年,天津在“系统化”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尝试。
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自挂牌以来备受关注,新增注册企业474家,百度创新中心、京东云创空间、深之蓝等一批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优势项目纷纷落户;京津合作示范区、宝坻中关村科技城、京津产业新城等重点平台加快建设。上半年,北京企业在津投资到位额590.41亿元,占全市实际利用内资的42.7%。
同时,扎实推动津冀关于积极推进雄安新区建设发展八个方面合作事项,高校携手促进京津冀产学研协同发展。开通天津港大港港区10万吨级航道,天津港与曹妃甸港首条外贸集装箱班轮航线投入运营。上半年,河北省企业在津投资项目608个,到位资金40.81亿元。
“目前呈现出河北在津投资项目多,而北京来津投资项目规模大的特点。”褚丽萍表示,下半年天津将加快推进产业、创新、体制机制、环保以及基础设施建设协同发展。
对于天津“系统化”推动京津冀协同方面,丛屹建议,今后的系统化调整,仍然需要总体上按照《纲要》的“一基地三区”定位和“五个现代化天津”目标进行系统性地设计和推进,尤其是在“打通”上多做文章,推进三地社会、市场、财税体制等方面的一体化或合作机制,准确做好加减法。
此外,丛屹建议天津应从两个着力点入手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一是先进制造研发基地,要注重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高端产能环节,重点是围绕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方向进行突破。二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仍需加强,要重点研究“两港”现代物流业包括物流信息化以及科研服务、文体等新兴现代服务业,选好、育好现代金融业。抓住工业和服务业两个重点领域,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以高技术企业支撑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