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丝路”上的地学合作新思路
——来自2014中国国际矿业大会的纵深报道之二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矿业报 时间:2014-10-23
“丝绸之路”自古便是连接中国与亚欧各国最重要的贸易通道。在这条存在逾千年、极具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上,各路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大使们络绎不绝,共同构建了经济全球化在当时的雏形。
时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虽然早已告别车拉马托的原始时代,但作为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天然走廊,重振“丝绸之路经济带”无疑将对全球经济带来重要影响。
自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出访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一年多以来,相关各国家、各组织、各行业正在用不断深化的合作使这一概念变得具象。
根据习主席提出的建立欧亚各国“经济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的主题,“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必须倚靠上海合作组织(SCO)这一重要平台。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于2001年,成员国包括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6国,还包括蒙古国、巴基斯坦、伊朗、印度、阿富汗5个观察员国,以及白俄罗斯、斯里兰卡和土耳其3个对话伙伴,其覆盖范围包括了整个欧亚大陆的3/5。
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的十多年时间里,其在安全、经济和人文等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已经成为解决欧亚地区政治、经济、军事和环境等各种安全问题的关键组织,其国际影响力和威望日益显著,无疑成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必须倚重的平台。从另一方面来说,“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建也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域辽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能源资源,被称为“21世纪的全球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因此相关各国在矿产资源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便显得尤为关键和必要。
因此,经外交部倡议、国土资源部批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统筹部署,决定依托上海合作组织搭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国际地学合作平台,实施以项目为基础的地学合作。在2014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地学合作研讨会上,国土资源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有专家表示,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的成立丰富了上海合作组织的内涵,成为该组织投身“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重要举措。
新兴平台任重道远
新成立的地学合作研究中心隶属于国土资源部,挂靠在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是一个致力于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地学领域合作交流的中国国内地学研究机构。
据了解,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了以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为组长,国土资源部、外交部、中国地调局以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国土资源厅等相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同时聘任了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廷栋、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毓川等29名国内外专家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由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主任李文渊担任。
李文渊在介绍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概况时表示,该中心将搭建一个广泛联系国内外有关地学机构的开放合作研究平台,将为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矿业经济发展助力,实现各国间地学认知和人才培养的共赢,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提供支撑。
据介绍,地学合作研究中心的职责将以丰富和拓展上海合作组织合作内涵为目标,其重点任务主要包括8个方面:第一,要努力推动各成员国之间的地质矿产资源管理机构、地质调查研究机构、地球科学教育机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交往,巩固和深化睦邻友好关系;第二,将围绕重大而又广泛关注的地质、资源、环境问题,编制合作研究项目规划建议,主要包括特提斯与古亚洲两大构造域地质演化与成矿,高原隆升与资源、环境、灾害效应,干旱-半干旱地区水资源与生态等方面;第三,要推动地质调查研究国际合作项目的组织与实施,促进矿业经济发展;第四,要从地球化学调查技术、灾害监测预警技术、航天航空遥感技术、难选冶技术、钻探技术等方面,推动地学新理论与技术方法交流,促进地质调查与灾害预警水平进步;第五,要从土地管理、矿业权管理、地质环境管理等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等方面推进地学相关政策法规交流,提高地质矿产管理水平;第六,要搭建矿政管理信息、矿业开发信息、区域地质信息、区域成矿信息等多方面信息共享平台,服务地质找矿、环境保护和灾害防治;第七,要拓展矿政管理人才短期培养交流、地学青年人才的联合培养与交流、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交流、定期的学术交流等人才联合培养模式,促进地学领域科技进步和人才成长;第八,要推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同观察员国、对话伙伴国的上述交流与合作。
李文渊表示:“建成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这一具有广泛影响的国内地学研究机构只是阶段目标,我们的长远目标是要建成有重要影响的国际研究机构,成为上海合作组织的地学合作研究中心、调查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
多方合作硕果缀枝
据了解,在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成立之前,从2002年至今,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等先后已经与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签署了多项合作备忘录,建立起了地学领域的高层合作关系。围绕这些合作框架,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调中心牵头的多个项目目前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在中国-中亚(南亚)地学领域合作研究方面,中国地调局西安中心从2006年起开始承担该区域的地质矿产编图与研究工作,已完成和正在实施的项目共有13项,涉及区域内的十余个国家。其中,较为典型的重要成果是由西安中心与中(南)亚各国合作、历时6年编制完成的《中国新疆及中亚邻区地质矿产图(1∶150万)》。该图编图范围涉及我国新疆自治区、除土库曼斯坦外的中亚四国、阿富汗东北部、巴基斯坦北部及其克什米尔地区、印度西北部的克什米尔地区,总面积约530余万平方千米。该成果依据现有资料对研究区构造单元进行了统一划分,对区域地质特征、矿产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及其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为更大范围内探索区域地质背景与构造演化、成矿规律等相互关系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为区内各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前景资料。
在地质灾害合作研究方面,2008年,俄罗斯岩石动力研究所和日本京都大学相关专家到西安中心进行了交流洽谈,并确定了多方合作意向,对天山地区地质灾害进行了联合调查研究。2012年,西安中心指派专家参加了联合考察队,对吉尔吉斯天山Kokomeren河谷进行了联合调查和研讨。下一步,西安中心将于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开展多边国际合作,建立联合研究中心,开展天山-帕米尔地区地质灾害调查,进行地质灾害成灾机理及检测预警研究,建设典型地质灾害变形与主要诱发因素野外观测站3处~5处,实现各国实时监测数据的自动传输与共享,积累天山-帕米尔地区自然、人为和复合因素作用下地质灾害变形破坏的科学观测数据。
在中国-南亚地区国家间地学领域合作研究方面,为填补中国大陆周边地质矿产编图空白,2008年、2011年,中国地调局分别与印度地调局、巴基斯坦地调局签订了地学合作备忘录。在此基础上,西安中心于2011年开始与两国地调局在南亚地区基础地质图件编制、巨型成矿带成矿规律对比研究、地质矿产数据库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目前,在已有资料基础上,项目将研究区划分出3个一级构造单元、18个二级构造单元以及34个三级构造单元,编制了1∶250万南亚地区构造简图、南亚地区地质矿产图(初稿)、遥感影像图,并建立了相关数据库。同时,他们对印度、巴基斯坦BIF铁矿、铝土矿、锰矿、铬铁矿及铅锌铜等优势矿产资源成矿类型、成矿时代以及地质背景有了系统了解,并划分出了7个主要成矿省和57个成矿区带,对南亚地区各成矿带成矿规律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中国-巴基斯坦地学领域合作方面,2010年,中国地调局和巴基斯坦地调局签署备忘录后,西安中心与巴方进行多次互访,并就合作领域、合作形式等达成多项共识。苏莱曼山-喀喇昆仑山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对比研究是在两国合作协议基础上的第一个合作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编制1∶100万区域地质图、大地构造草图,建立了研究区矿产地数据库,并在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对比研究、优势矿种资源潜力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认识。此外,双方还在地球化学调查方面,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在中国-吉尔吉斯斯坦地学领域合作方面,两国在中吉天山成矿规律、地质背景对比研究基础上,开展了中吉天山地球化学条件对比研究,取得的成果包括建立了吉尔吉斯斯坦全境1∶5万地球化学数据库,更新了新疆西天山地球化学数据库,完成了境内外化探数据的对接,建立了中吉天山地球化学数据库;完成了跨境编图的合理对接,编制完成了63张中吉天山跨境地球化学系列图件;开展了中吉天山区域地球化学找矿潜力评价研究,全区共圈定找矿预测区187个,其中金矿预测区77个、铜矿预测区50个、铅锌矿预测区60个;在吉方境内圈定找矿预普查选区21个,提出有开发利用前景的矿床25个。
在中国-塔吉克斯坦地学领域合作方面,2008年,西安中心以兴都库什-西昆仑成矿规律对比研究项目为基础,与塔方地质总局建立起合作关系。2011年,在中塔地学合作备忘录框架下,西安中心与塔方地质总局签订了《中-塔合作塔吉克帕米尔化探协议》,至此两国开始在帕米尔地区开展实质性联合野外工作。双方的合作得到了塔方地质总局和中国驻塔大使馆的大力支持,目前已经完成东帕米尔地区地球化学调查扫描工作3万平方千米,建立东帕米尔地区地球化学数据库1个,编制该区域地球化学系列图件103幅,查证地球化学异常区4个,发现矿化线索30余处、矿体露头9处,初步控制矿体规模3处。同时,他们成立了中国地调局西安中心塔吉克斯坦代表处,西安中心李宝强团队还荣获塔方颁发的“塔吉克斯坦地质找矿突出贡献奖”。
互惠互利成果共赢
“其实这个平台就是一个以项目合作为核心内容的平台。”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总工程师徐学义在接受中国矿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成立后,各国间大量项目合作成果的直接受益方是我国的广大矿业企业和勘探单位,对于各成员国本身的地学发展和矿业经济发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据徐学义介绍,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所搭建的平台主要分为国家间、地学机构间和地学人才间3种层次,要力求通过共赢互信,建立长期合理的合作机制,形成稳定的合作平台。而合作的思路与措施主要以大范围、多层次的项目实施为主,其内容主要包括覆盖国家的合作项目、跨境成矿带地质对比项目、远景区找矿靶区优选项目等,目的是要提升对关键地质问题的认知水平、指导合作地质国找矿部署,最终实现地质找矿新发现、新突破。
“最终成果是一定要实现共赢的,无论是国家间、组织间,还是最后的研究成果对于其他主体的指导作用。”徐学义解释说,地学合作研究平台成果共赢的具体体现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国家间地学合作成果提供了资源潜力评价和矿政管理的基本依据;第二,境外成矿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研究指导中国境内找矿工作部署,中国境内指导境外地质找矿部署;第三,远景区靶区优选和找矿发现为资源所在国矿业经济发展提供条件和信息;第四,前沿科学问题合作研究提升了双方的地质认知水平;第五,合作要为人才成长和勘查技术方法交流提供平台;第六,丰富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合作的内涵。
关于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成立后下一步的合作设想,徐学义表示,我国将本着平等互信、互惠互利、成果共赢的基本原则,通过搭建、维护各国间的新老合作平台,按国家单元、成矿带和重点地区等不同层次开展项目合作,合作领域涵盖基础地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和实验测试等;在国家单元层次,将继续推进区域地质研究及编图、低密度地球化学区填图、地质灾害防治和综合信息数据库建设等工作;在跨境成矿带层次,将继续开展跨境地质填图和多边地质编图、重大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和成矿带重要矿产资源成矿背景与资源潜力研究等工作;在重要远景区层次,将从重点找矿远景区资源潜力综合评价、典型矿床找矿模式及找矿方向、找矿勘查技术方法等方面加强合作研究。
“一批优质的地质图件、一批可以影响国际资源布局的找矿信息、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地学人才,这就是我们的最终合作目标。”徐学义最后表示。(周铸)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4(第十六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于2014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