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矿业应反思“走出去”失利教训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出处:中国国土资源报 时间:2015-10-22“虽然矿业投资进入寒冬,但当前矿业深度调整,并不是没有商机。”10月20日下午,在矿业投资与金融分论坛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主题中,8位中外嘉宾、7位企业界人士,在对上述观念表达认同的同时,也一致提出,中国矿业应反思“走出去”的失利教训,在应对寒冬中学会寻找商机。
矿业寒冬,冷意袭人。据安永公司统计,2015年上半年全球矿业并购额下降到127亿美元,同比下降30%。但对矿业人来说,寻找信心与反思教训同等重要。
中国地勘单位、矿业企业、投资机构“走出去”曾风起云涌,如今矿业形势退潮,多数矿业企业在逆境中挣扎,唯有反思才能进步。“进军海外必须总结经验,以利再战。”中铝矿产资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思德就海外矿业投资失利分析了原因。
一是时机把握出现了偏差。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大多数中国企业判断认为形势已经触底。80%“走出去”的地勘单位、矿业企业都集中在2007年到2012年5年间。回头看是买在了高点,这导致中国在海外控参股的百余家矿业公司中如今市值增加的仅是个位数,市值平均下跌幅度达到80%以上。王思德说,今后买入或卖出最好的时机,不同的矿种、不同的区域是不一样的,要危中寻机。
二是目标选择失误。中国企业在澳大利亚大约并购了110个铁矿,西部荒漠地区没有便利的交通和基础设施,如果未来铁路修不通,铁矿难以投产。再如在国外钒钛磁铁矿并不是商品矿石,但以国内的经验来看,钒钛磁铁矿是有利用价值的,很多企业在东南亚、非洲选择钒钛磁铁矿鲜有成功。
三是价值判断失误更加突出。海外项目尽职调查中,中国企业首选地质学家,对找矿前景和价值评估固然应当如此,但项目究竟值多少钱,适不适合开发,仅靠地质专家的判断远远不够。采选、冶炼、财务、贸易、法律,乃至人文专家必须参与,如果忽略了基础设施、社区问题,巨大投入很难变成现金流。
透视境外矿业环境,中矿资源勘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刘益康指出,这次海外矿业投资狂潮中的大面积失败,除了市场追高、缺乏境外经营的经验等因素外,在并购中的尽职调查不到位是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以国内视角做尽职调查,对雇佣当地人做尽职调查舍不得投入。他建议,要用可靠的尽职调查,准备好在高、低风险条件下,不同的实施预案,避免用国内思维和运作方式应对境外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讲,境外投资矿业成败,与投资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应对不同风险级别的项目。”刘益康表示。(乔思伟)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5(第十七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于2015年10月20-23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