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二期协定签署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二期协定签署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    出处:中国矿业报    日期:2016-05-16

  国际岩溶研究再次迎来历史崭新的一页。

  5月1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二期协定在河北廊坊顺利签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Flavia Schlegel女士、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曹卫星作为双方签约代表签署了本次协定。

  国土资源部党组书记、部长姜大明,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主席罗兰德·奥博汉斯利,中国科学院院士袁道先,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彭齐鸣,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李金发,以及来自教科文组织总部、教科文组织北京办事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二类研究中心等近200位中外代表共同见证了这一时刻。

  业内人士评价,二期协定的签署意味着该中心在未来的6年运行时间里,将继续积极开展岩溶科学研究、国际合作交流、国际培训和科学普及工作,且仍将充分发挥中心平台作用,引领全球范围的岩溶科学研究蓬勃发展。

  

地域与学术促成“花开”桂林

  毫不怀疑地说,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第一个地学领域的二类研究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当初选择落户我国广西桂林是深思熟虑且极具眼光的。

  首先,我国是一个岩溶大国,岩溶类型齐全,发育典型,选择落户在这里具有非常鲜明的地域优势;其次,我国科学家连续执行4个国际地质对比计划,取得了一系列国际水平的创新性成果,学术优势十分明显。

  从提出建议到申报成功历时6年终获成功。2007年10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4届大会通过了关于在我国建立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决定;2008年2月,中国政府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签署了在中国桂林建立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协定。

  根据协定,岩溶中心主要有两方面的职能:一是开展岩溶系统研究,引领国际岩溶研究方向,并提供研究示范基地;二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岩溶区开展咨询、培训和人才培养。

  2008年12月15日上午,在位于广西桂林市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奥地利、越南、瑞士、波兰及中国的地学专家和嘉宾济济一堂,共同见证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挂牌。

  “我国岩溶分布面积广泛,发育完好,类型多样,在国际上具有典型范例。该中心落户桂林,不仅能保证我国科学家为国际岩溶科学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还将为促进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在挂牌仪式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汪民表示,国土资源部高度重视研究中心的建立和发展,将按照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的协定,支持研究中心的发展。

  

智慧与成果催生“根深叶茂”

  国际岩溶研究中心没有让国际岩溶界失望。

  自成立以来,中心建设一直得到了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大力支持。中心在岩溶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石漠化治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世界自然遗产(世界地质公园)申报等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同时,在地球科学普及、地方扶贫、“一带一路”和平共建方面,该中心也做出了大量工作。

  截至2015年,中心构建了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与15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了合作协议,牵头承担了6个国际合作项目,主办和协办国际学术会议11次,在全球建立了39个岩溶碳循环监测站;举办国际培训班7次,吸引33个国家134位学员参加培训,16个国家63位国际知名专家作为教员参加培训。

  岩溶中心的运行更是产生了很好的国际影响。例如:来自泰国的学员参加培训后,专门组织考察组,与岩溶中心深入交流研讨,回国后成功地申请获得国家级的岩溶调查研究项目,并与岩溶中心开展合作;来自斯洛文尼亚、斯洛伐克、巴西、塞尔维亚、印尼等国的学员参加培训回国后,纷纷开展了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研究;通过与美国的合作,中心完善了岩溶作用与碳循环的理论和技术方法;中国岩溶区石漠化治理工程的实施,推进了全球岩溶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

  2013年11月,中心以其突出成果获得了教科文组织评估组的一致好评,顺利通过第一个6年运行评估。评估专家组认为,该中心已经成为一个高效的二类研究中心。作为一个桥梁,该中心促进了岩溶知识的交流与应用,扩大了岩溶知识在全球范围的影响,用突出的成绩完成了协议规定的任务。

  

技术与人才保障“花儿”别样红

  可以肯定的说,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建设和运行,离不开中国地质调查局岩溶地质研究所的技术与人才支撑。建于1976年的岩溶所,40年来在人才队伍建设、岩溶学科发展、服务国家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首先,该所创立的岩溶动力学理论开辟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新途径。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袁道先院士领军的科学团队创立了岩溶动力学理论,建立了国际上第一个岩溶动力学重点实验室,率先开展了岩溶动力系统与全球变化研究,揭示了岩溶动力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敏感性,发现了地质过程中短时间尺度的碳汇效应——其碳通量约占森林碳汇的17.65%和土壤碳汇的37.5%,开辟了人工增汇新途径,为国家制定应对气候变化战略提供重要依据,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突出贡献。该成果实现以年际精度重建石笋气候变化记录和周期性过程,揭示了第四纪以来的极端气候事件及其演变趋势。

  其次,该所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石漠化治理模式,为岩溶生态修复和精准扶贫做出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所研究人员率先阐明岩溶生态系统、石漠化、水土漏失的概念和评价方法,查明我国西南石漠化分布、成因、演变及其危害(石漠化总面积11.35万平方千米),明确了451个石漠化县,为国家8大类型区石漠化治理提供重要技术支撑;兴建了国土资源部岩溶生态系统与石漠化治理重点实验室,建立了广西马山弄拉、平果果化等综合治理示范基地,形成石漠化综合治理模式和技术体系。其中,弄拉成为了全国著名的新农村示范屯,果化成为国家石漠化治理示范基地,植被覆盖率由不足10%增加到70%,农民人均年收入由不足500元增加到7000多元,辐射带动周边20多万农民脱贫致富。

  第三,该所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研究水平国际领先,有力保障了饮水安全。多年来,该所完成了中国岩溶区1∶25万水文地质调查78万平方千米,组织开展了岩溶区1∶5万水文地质调查25万平方千米,查明了3066条岩溶地下河的分布,评价岩溶区地下水资源可开采量达600亿方/年。此外还组织实施了西南、华北岩溶区应急抗旱找水打井行动,施工探采结合井2300多眼,解决了520万人的干旱缺水问题;主持国际对比(IGCP)513“岩溶含水层与水资源”项目,建立了国土资源部3个岩溶水文地质科学研究基地,创立了“五水”(大气水、地表水、土壤水、表层岩溶水、地下河水)循环模型,有力支撑了岩溶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除此之外,该所更是掌握了岩溶型油气储层发育与分布规律,建立了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黄骅坳陷奥陶系古岩溶发育演化模式;研发出了世界一流的岩溶塌陷监测预警技术体系,实现对岩溶塌陷隐患的风险评估和早期识别定位,为广州岩溶塌陷处置、武广高铁和湘桂高铁等重大工程保驾护航;建立和完善了岩溶天坑、岩溶地貌和洞穴演化理论体系,引领岩溶景观和洞穴调查研究,支撑世界遗产保护和地质公园建设。

  “成果丰硕,解决了现实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尤其是岩溶有关的资源环境问题,对今后的工作非常期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助理总干事Flavia Schlegel对中心给予了高度评价。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岩溶领域的合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解决了地下水资源、地下水污染、岩溶石漠化问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对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油气调查领域、景观旅游产业发展以及提升相关学科发展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岩溶中心的顺利运行让我们国家的岩溶地质研究能力、人才、队伍建设得到了很大发展,这得益于中央财政的保障,今后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继续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持紧密合作,全力支持该中心的建设与发展。 (刘瑶 吴昊)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6(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6年9月22-25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