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科技,向深空深海深地挺进

 

   “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的‘海马’号深海勘探设备、水下无人勘探机、固定翼时间域航电系统、“彩虹3”无人机、高光谱岩芯扫描仪等,总体展示了近几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装备研发的最新成果,也代表当今国际先进地质调查与勘探装备发展方向。”,  9月23日,在2016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地质调查局展区,该局装备部副主任周昶自豪地对记者说。

  据他介绍,截至2015年末,中国地调局设备资产规模达43.27亿元,人均装备达57.1万元,是健全完善之初设备资产规模的9倍。已基本形成具备国际先进、完整配套对地观测、地面探测、海洋地质、地质环境、实验测试、地质信息和野外保障七大地质技术装备体系。

  中国地调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数据中心副主任张楠兴奋地给记者展示了他们最新完成的自主创新成果:“中地调超算平台是中国地调局目前运行速度最快、处理能力最强、存储能力最大的并行处理平台,具有每秒20万亿次的计算峰值,可以为行业用户提供高效的大数据处理能力和实时容灾备份支撑,覆盖油气地质数据处理的全流程,可将以往一周才能完成的三维地震处理数据用几个小时完成,计算能力大幅度提升。”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30日在出席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时指出,在我国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要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

  国土资源部9月5日出台的《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以深地、深海、深空为主攻方向和突破口,构建向地球深部进军、向深海空间拓展和深空对地观测的国土资源战略科技新格局。规划强调,向地球深部进军,大力推进地球深部探测,开展深部能源快速高效勘查评价,推进重要矿产资源勘查与高效利用,强化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向深海空间拓展,推进深海矿产资源勘查,开展海洋基础地质调查评价,强化海洋环境与极地观测研究;推进深空对地观测,构建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开发关键技术,推进国土资源卫星观测与应用体系建设,发展国土资源卫星遥感应用关键技术;大力发展土地科技,推进土地资源调查评价与空间优化开发;构筑高水平创新平台与基地,强化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优化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深化国际合作平台与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完善人才流动与激励制度。

2016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地调局展区展出先进科技装备

  上九天揽月,推进深空对地观测

  “深空探测是未来国际科技竞争的主战场之一,深空对地观测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了国土资源部‘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国土资源航空勘探遥感中心副主任熊盛青介绍,深空对地观测技术是创新型国家综合科技实力与创新能力的集中体现,对满足国家重大战略与能源资源环境需求、提升国际影响力、促进地球科学研究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大力推进新型对地观测技术创新发展,可以促进国土空间有效监管,拓展新型能源资源调查,助力重要经济区与城市群地质环境安全与防灾减灾,支撑海洋强国战略与维护海洋权益。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发展深空对地观测技术:由欧盟主导的哥白尼计划是全球环境与安全监测的大型对地观测计划;美国对地观测计划综合利用航天、航空、无人机、极地、船载、地面等多平台对地观测手段,对美国及全球地形、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进行综合观测。

  近年来,我国国土资源卫星应用发展迅猛,国土资源卫星业务综合平台初步建成,具备对资源一号02C卫星、高分一号和高分二号3颗卫星的实时数据接收和即时处理能力,实现了从数据统筹、数据采集、处理、解译及共享服务于一体的全链路业务化运行。航遥中心副主任、中国地质调查局卫星应用研究中心主任方洪宾介绍,2015年,航遥中心向105家单位分发各类数据和产品总计3565万平方千米,总体需求满足度达到80%。国土资源卫星数据在国土资源调查与监测工作中得到了业务化、规模化和工程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十二五”期间,国土资源系统在深空对地观测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成果:初步建成国产卫星国土资源数据保障系统;研发了卫星影像并行与协同处理技术,有效支撑了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以及应急监测等主体业务;遥感应用关键技术取得新突破,在地表变形监测、矿山遥感调查与监测、全球资源环境卫星遥感地质解译以及星空地一体化灾害应急监测等领域研发了一系列应用技术体系;航空地球物理勘查关键技术研发取得重大进展,掌握了主要核心技术,实现了关键装备的国产化。

  但我国深空对地观测领域与美、日等国家相比仍有差距,需要加快科学研究和创新。“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进《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实施,建设国家陆海观测卫星业务体系,提升陆海观测综合业务能力。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将形成21颗业务卫星、6颗科卫星对地观测能力,整装建成技术先进、功能互补、协同作业的国土资源卫星观测体系,健全国土资源卫星业务应用系统,实现卫星数据的及时推送、处理和应用,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至2030年,建立完善深空对地观测与应用体系,形成一批国际领先技术;至2050年,创新对地观测科学技术体系,引领国际对地对空探测制高点。

  专家建议,应选择卫星遥感工作基础较好的省(区、市)先行试点建设省级国产卫星应用网络,畅通国土资源部卫星应用支撑单位与地方业务应用机构的链接,统筹各地区卫星遥感数据需求、数据产品获取和应用业务,实现国土资源卫星数据高效率、全方位应用;发展支撑全国、全球、深空3个层次的空间信息数据保障体系;创新对地观测理论方法和模型,创建支撑全国、全球、深空创新应用的智慧对地观测应用系统;构建对地观测先进技术与装备研发、自然资源与环境变化监测、能源资源勘查、深空探测四大创新技术体系。   “海马”号无人遥控水下机器人

  下五洋捉鳖,探寻深海宝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规模化开展了深海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资源调查,先后在东太平洋海盆、西南印度洋中脊、西太平洋海山区分别获得了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结壳3种资源4块勘探合同区,为深海资源开发奠定了重要基础。1999年,首次开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调查,并于2007年首次钻获样品,成为国际上第四个通过钻探获得天然气水合物实物样品的国家,发现了两个超千亿立方米级天然气水合物矿藏。   深海蕴藏着宝藏,但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据估计,大洋海底多金属结核总资源量约3万亿吨,有商业开采潜力的达750亿吨;海底富钴结壳中钴资源量约为10亿吨;太平洋深海沉积物中稀土资源量达880亿吨。另据预测,全球未来油气总储量中40%将来自深海,未来替代能源“可燃冰”也主要来自深海。   近年来,发达国家对深海进行的一系列探测研究及钻探计划,深海成为研究生命起源、地球演化、气候变化等重大科学问题的前沿领域。世界各国的深海资源探测技术向高精度、大深度、近海底和原位方向发展,勘探与识别、保真取样技术、资源范围圈定和资源量有效评价研究等是深海海底矿产资源勘查技术的发展趋势和重点。   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在全国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挺进深海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一带一路”战略的迫切需求,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我国开展了一系列深海探查和取样装备的关键技术研发工作:针对深海矿产资源探查,已成功研制“蛟龙”号7000米载人潜水器、6000米级“潜龙一号”无人无缆潜水器(AUV)、深海底中深孔岩心取样钻机等一系列深海探查和取样装备。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率领国内产学研用精英团队,研制完成“海马”号深海无人水下机器人,是国内首次突破4500米级作业型设备,是系统规模和作业水深最大、国产化率最高的ROV系统,打破了国外对我国深海高技术的封锁。   在推进深海矿产资源勘查方面,我国取得了显著成就:围绕实施深海安全战略的科技需求,加大海洋矿产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开展海底综合调查技术研究;加强海域油气与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研制深远海油气及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装备,开展海域天然气水合物成藏原理与开采基础研究;加强海洋基础地质调查与研究,开展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总结与集成;开展重点海域1∶25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海洋资源勘探开发、重大工程建设、环境综合保护等地学关键问题;围绕环渤海、长三角、泛珠三角等重要经济区,开展海岸带基础地质、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矿产资源等综合调查与评价,深化我国海岸带资源环境状况和地质问题研究;强化海洋环境与极地观测研究,发展近海环境质量监测传感器和仪器系统、深远海动力环境长期持续观测重点仪器装备,自主研发海洋环境数值预报模式,研究解决海洋环境安全保障平台建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开展极地冰雪、海洋、大气、生态、高空物理等内容的观测与研究,开展极地各圈层的变化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开发耐低温环境的仪器装备,发展极区自动观测网的组网技术,探索设立大型极区国际合作研究计划。   我国建立了深海探测战略目标:到2020年,攻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关键技术和装备,中国地质调查局将与国家海洋局、中科院、海洋院校和海工装备企业研究力量协同作战,力争在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及大洋极地科考领域尽快进入世界前列,研制成功覆盖全海域国际领先万米钻探船和潜水器(≤11000米)及配套技术。  

按照这个目标,未来将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坚持科技创新引领深海探测技术发展,在探测装备制造方面重点突破,逐步实现大型常用设备国产化;二是大力发展近海底探测作业系统,形成适应不同作业水深、不同作业环境的谱系化有缆/无缆、载人/非载人遥控高精度潜水器及其配套设备系列;三是开展海底观测网建设,形成覆盖我国管辖海域的监测体系;四是启动深海钻探船建设,填补我国这方面的空白;五是实施深海采矿工程,发展深海固体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技术;六是引领国际深海大科学计划,推动地球系统科学的重大发展。

轻便型超声频振动钻机等装备在2016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展出

  开启入地中国梦,向地球深处进军

  上天捷报频传,下海卓有成效,而入地或许是更为艰难的一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从理论上讲,地球内部可利用的成矿空间分布在从地表到地下1万米,目前世界先进水平勘探开采深度已达2500米~4000米,而我国大多小于500米,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   近年来,我国在矿产勘查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地质矿产勘查理论取得重大突破,青藏高原地质和成矿理论研究,揭示了青藏高原区域成矿规律,新发现7个超大型、25个大型矿床,确定了重要巨型金属成矿带,大幅增加了大宗矿产资源量;建立了勘查区“三位一体”找矿预测理论与方法体系,在胶东金矿、红透山铜矿、大厂铅锌矿、石禄铁矿等全国危机矿产接替资源找矿、整装勘查区、老矿山深部和外围找矿中起到直接作用;深部勘查与探测技术取得进展,勘查技术装备水平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成功研制了航空地球物理勘查系统和2000米地质岩芯钻探关键技术装备。   随着近地表矿床的发现率快速下降,向地球深部寻找资源已成为全球矿业发展的趋势。西方矿业大国和学术组织在本世纪初已经行动起来,从科学研究、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等方面采取措施,应对深部资源勘查面临的挑战。   我国矿产资源勘查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目前也在向深部拓展,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近年发现的10多个大型矿床中大多数位于500米以下。   “要用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地质调查工作,把地质调查过程变成科技创新过程,全面提升依靠科技创新解决资源环境问题和基础地质问题的能力。” 2016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地层、古生物、地质构造、地质勘查技术、科学钻探等方面取得了新成果和新进展,实现了印度-亚洲碰撞带由挤压到走滑的构造转换的重大发现及机制破解;高演化页岩油气地质条件评价热解分析仪初步研制成功;海域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样装备完成优化试制;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形成创新体系;攻克软硬交错复杂地层钻进技术难题,为深部隐伏矿体找矿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地球深部探测取得重大发现,提示了东北亚深部地壳结构,为确定印度-亚洲大陆碰撞提供了深部新证据。   在探测技术发展方面,以航空重力梯度、大深度航空电磁技术为代表的航空综合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对全球深部矿产勘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航空重力及梯度、航空磁场测量及梯度测量、直升机吊舱式和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探测技术和航空伽马能谱测量技术等,成为现代资源勘查的主导技术,正在向以航空地球物理勘探为主的现代资源勘探模式转变;以三维分布式电磁探测技术和金属矿地震技术为代表的大深度矿产勘查技术,成为深部(2000米)矿床直接探测的主要技术,其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探测效率。   中国地调局勘探技术研究所成功研究天然气水合物钻探取样技术,在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羌塘盆地及祁连山地区进行钻探取样施工,钻获水合物样品,使陆域水合物资源调查评价取得新进展;深孔大口径取芯技术在大陆科学钻探工程科钻一井、松辽盆地科钻1井、汶川地震断裂带科学钻探工程等国家重大科学钻探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良好效果。北京探矿工程研究所研制的直径216毫米金刚石取芯钻头,为我国第一深的科学钻井“松科二井”钻探工程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在井深5258.16米下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国土资源“十三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深至2000米的矿产资源开采、3000米的矿产资源勘探成套技术能力,储备一批5000米以深的资源勘查前沿技术,显著提升6500米至10000米深的油气勘查技术能力,争取2030年成为地球深部探测领域的“领跑者”,有效拓展第二找矿空间和地下发展空间,为人类认识和利用地球提供“中国范本”。   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任务,是加强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对于推动供给侧改革结构性改革、支撑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具有重要意义。有专家建议,要尽快建立成果转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发布制度,强化创新成果的标准制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激励,全面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赵京燕)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6(第十八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于2016年9月22-25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