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助力深海探测走向更深

——2017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地质科技创新分论坛侧记

  大家知道今年在我们国家有一件大事,就是在南海海域成功进行了天然气水合物的试验性开采,60天里连续产气超过30万立方米,这是目前世界上试采时间最长、总量最大的天然气水合物试采,而且维护了环境安全,获得了很大成功。正因为这件事,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再一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成为一个新的热门。”

9月23日下午,梅江江畔,一场科技含金量极高的“地质科技创新——深海探测科技创新”论坛在这里举行。首位嘉宾——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的总工程师杨胜雄,在发言中回顾了我国勘查评价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20年来走过的创新发展历程。
  “我国南海地质构造特殊,勘查评价难度高,必须要有更多的理论和勘查技术来支撑,必须进行科技创新。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家前几年看到的报道,我们利用以‘海马号’深海潜水器为代表的自主创新技术,在南海发现了活动冷泉,而这里正是水合物分布所在。”杨胜雄介绍道。
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开发到底对环境有无影响?杨胜雄对这一问题也作了回答:“我们建立了服务于调查、钻探各个环节的环境评价技术体系,并没有造成环境影响。”
“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吴能友在报告中提出的这一新名词,吸引了参会人员的全部注意力。
  作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首批“李四光学者”之一,吴能友从事南黄海深部油气探测工作多年。他指出,一直以来,由于强阻抗界面对震源子波能量下传屏蔽严重,投射能量约为10%~20%,造成深层地震资料反射品质低。2006年以来,他们持续开展地震探测技术攻关,经过理论模拟、物理模拟和海上试验,最终实现了“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的重大创新。
  吴能友介绍,“高富强”地震探测技术就是以“高”覆盖次数提高信噪比,通过气枪类型、气枪深度和缆深来确保“富”低频信号提高穿透能力,增“强”震源能量和深部地层穿透能量。这一套“高富强”技术,解决了强反射界面的能量屏蔽这个核心难题,第一次攻克了长期制约南黄海深部资源探测的难题,并且为海底以下4500米~15000米的油气资源勘查提供了有效手段。(杨旋)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7(第十九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于2017年9月23~25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