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进口煤增加对我国煤炭行业产生的积极效应

进口煤并非“洪水猛兽” ——谈进口煤增加对我国煤炭行业产生的积极效应

 

      3年多前的2009年,当中国首次由煤炭出口大国一跃成为煤炭净进口国时,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兼中国区全球市场业务主席李晶在北京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便曾预言,“中国将在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预计未来3年~5年,中国的煤炭净进口量可能会超过2亿吨。”

      没想到一语成谶。近两三年来,我国进口煤数量持续增加,继2011年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煤炭进口国后,2012年中国以2.9亿吨的煤炭(含褐煤)进口量,继续稳居世界第一,而今年则继续保持这一趋势。据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累计进口煤炭1.36亿吨,同比增长20.9%;累计出口煤炭359万吨,同比下降32.3%;净进口煤炭1.33亿吨,同比增加2525万吨,增长23.5%。

      进口煤的大幅增加,使本来就处于下行通道的我国煤炭市场更是“雪上加霜”。据了解,目前进口煤的冲击不仅影响到了我国沿海地区的煤炭市场,而且还影响到山东、河南、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内陆地区的煤炭市场,并波及到重庆等西南地区。

      对进口煤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许多专家和业内人士都表示了深切关注,一些行业组织和业内人士甚至提出了“限制进口煤”的建议。但一些专家也并不认同这种观点,他们反而认为进口煤增加对中国来说并非都是坏事。

      有利于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众所周知,虽然我国煤炭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少。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全国煤炭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11800亿吨,其中基础储量3260亿吨,资源量8540亿吨。我国煤炭储量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地区,内蒙古、山西、新疆、陕西和贵州五省(区)保有探明资源储量为9561亿吨,占全国总量的81%。尽管我国的煤炭探明资源储量居世界第3位,但人均剩余可采储量仅为134吨。而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占一次能源70%左右的主体地位不会动摇。

      “我国‘富煤、贫油、乏气’,即便按照‘十二五’末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65%的占比规划来看,煤炭依然占据能源消费的主体地位。”中国煤炭经济研究院院长岳福斌认为,从长期来看,需求刚性与煤炭资源供给紧张的矛盾,将是我国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矛盾。煤炭进口能够有效补充国内煤炭供给,缓解国内煤炭供需失衡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和储备国内的煤炭资源,相对提升我国煤炭资源的保障度。

      对此,致公党中央科技委员会副主任潘伟尔持相同观点。早在2000年4月,也就是我国成为煤炭净进口国的第二年,他就曾在媒体上撰文称,限制煤炭出口、鼓励煤炭进口是国情所决定的。

      如果大量出口煤炭,子孙后代的煤炭供应将成问题,“我们不能只盯着自己缸里的那点米”。

      此言非虚。目前,我国正处于能源高需求的工业化中期,能源年需求增量约占世界的50%。然而,无论从煤炭总量、人均占有量、煤炭需求量还是从煤炭开采经济条件看,我国都不能与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和加拿大等主要产煤国相比。潘伟尔进一步举例说,虽然新疆煤炭资源量居全国第一位,但由于运输半径长,市场竞争力非常有限,而缺煤的东南沿海地区,煤炭进口却有较强的价格竞争力,加大进口有助于降低当地企业生产成本。何况,煤炭是我国的“看家能源”,如果鼓励煤炭出口,那就等于削弱自己的能源竞争优势。

      著名能源经济学家林伯强更是充满了“忧患心理”。他表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加大了煤炭供应压力。目前,支撑中国GDP增长的主要还是重化工业、高耗能业,而在中国的能源消耗中,煤炭占了近70%的比例,处于绝对主导地位。中国的煤炭问题其实已经很严重了,可能比石油的问题更严重,从长期来看,一定是稀缺的,但许多人还未预见到这种危机。必须动态地看待煤炭问题,如果煤炭产量大幅增长,当初估计能用70年的煤炭储量,也许只够用三四十年。”

      实际上,进口煤增加不仅能提高我国煤炭资源的保障程度,相对增加了我国煤炭资源的人均占有量,而且还符合当前国家提出的建设生态文明的新要求。作为大宗产品,煤炭开采所造成的地表塌陷、矸石山堆积、地下水污染等问题饱受诟病,至于长途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污染问题也不容小觑。潘伟尔认为,鼓励煤炭进口则可一举多得,既节约国内煤炭资源,又能减少煤炭开采污染,减轻煤炭铁路运输压力等。

     “从煤炭资源分布情况看,我国煤炭产需地域分离严重,华东、华南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煤炭需求长期以来主要通过北方调入,但铁路、海运等运输条件又相对落后,不能满足该地区煤炭需求的增长需要。煤炭进口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煤炭运输和供应紧张的局面。”岳福斌表示。

     “倒逼”运输成本下降

      实际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看,进口煤之所以大幅增加,并对国内煤炭形成了一定冲击,关键还在于“物美价廉”,在价格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据相关媒体报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西方世界以及日本等国经济发展均出现了不同程度下滑。受此影响,2009年国际市场煤炭需求疲软,煤炭供给相对过剩,同时国际煤炭航运费也大幅下跌。以2009年6月份为例,动力煤国内外价差约90元/吨,炼焦煤国内外差价竟高达320元/吨左右。

      时至今日,进口煤依然保持着较大的价格优势。经过多轮大幅下跌,7月10日,秦皇岛煤炭网发布的环渤海动力煤价格指数显示,环渤海地区发热量为5500大卡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报收于592元/吨,比前一报告周期再下降4元/吨,仅在连续3个周期内每吨就已下跌15元。

      即便如此,国际煤炭价格则更低,截至6月28日当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动力煤价格报收78.89美元/吨,环比前一周下跌3.37美元/吨。其他国际煤价也全线跌破80美元/吨。

      同时,6月份,澳大利亚Waratah煤炭服务港口(PWCS)运往中国的煤炭为260万吨,环比增加94.03%。

      更重要的是,国内昂贵的运费,进一步抬升了终端消费的价格。以广州港为例,澳大利亚纽卡斯尔港CFR7月份的平仓价约 68美元/吨,巴拿马船到中国广州港的运费是13美元/吨,因此到岸价仅为81美元/吨,约合人民币496.62元/吨,目前最低报价还有79.25美元/吨,约合人民币485.9元/吨,再加上17%的增值税,每吨价格在568.5元~581.05元之间。

      而在新的物流体系下,目前大同南郊距离大秦铁路5千米的发热量为5500大卡动力煤坑口价约是410元/吨,而运到秦皇岛港的平仓价则是582元/吨。但秦皇岛港只是国内煤炭运输的中继站,用五六万吨级的货轮将煤炭从此地运到广州港后,加上约33.30元/吨的运费,1吨发热量为5500大卡的动力煤运输总价达613.3元/吨左右。

      显而易见,在广州港,同样发热量的煤炭,进口煤比国内煤在价格方面更具优势。“远道而来”的进口煤反而比“近在咫尺”的国内煤便宜,物流运输成本无疑是最大的“帮凶”和“推手”。

     “澳大利亚的煤炭,需要经过火车装运,抵至港口运至中国,距离极为遥远,但即使至江苏仍有价格优势,这就需要反思中国的物流成本。”一位长期从事煤炭销售的人士分析说。

      应该说,煤炭物流不畅、运输成本畸高,是多年来深受质疑却又始终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难题之一。有资料显示,通过铁路运输的煤炭,从山西大同至秦皇岛港,再通过海路运至上海、广州,运输费用、税金及各环节加价等非煤费用总和,已占到终端用户支付价格的55%~60%。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市场观察员李朝林表示,因进口煤的终端成本低于国内煤炭成本,即便有17%的增值税,进口煤的价格仍然低,而这主要是由于进口煤的税费、运输成本以及生产成本较低造成的。而国内煤炭流通环节费用占煤价的50%左右,不合理的收费,如代理费、点装费等又占到整个流通环节的一半左右,而且煤炭运输过程中的寻租成本很高。

      而这又与煤炭是大宗产品、运力不足和运输渠道过于单一有关。长期以来,我国的煤炭主要依靠铁路来运输,铁路运力一半左右用于煤炭运输,中间涉及运输的费用,特别是不合理的“点装费”收取过高,从而导致了物流成本高。据了解,在严重缺煤且运力紧张的湖北,其“点装费”则高达每吨200元。

      值得注意的是,国家相关部门已经认识到了物流成本过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在2012年的全国两会期间,时任商务部部长陈德铭指出,我国流通领域环节多、成本高、效率低,2011年和2010年,我国的物流成本占GDP的18%。这个比率在大部分发达国家是8%~10%,国家将多措并举降低物流成本。

      陈德铭指出,“流通成本是降低物价的希望所在。在流通领域,还有一半左右的费用可以降下来。”他还表示,尽管由于体制、技术和运力不足等原因,眼下很难实现物流成本降一半,但采取措施,尽快将煤炭“运费”降下来,无疑是公众也是煤电企业共同的期待。

      岳福斌建议,我国煤炭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被动局面的生成,与国内煤炭税费重、运输成本高有很大关系,应尽快“清费正税”,清理各种不合理收费,尽快建立科学合理的煤炭税制。

      可以说,进口煤的持续增加和冲击,对刚成立的中国铁路总公司来说也是莫大的考验。在国家相关部委的督促、煤炭企业和火电企业的强烈要求,以及进口煤的冲击等多方的合力下,如何提高运输效率,简化手续和规范收费,进而降低煤炭物流成本,无疑成为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必须考虑并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推动煤企转型升级

      当前,国内煤炭行业面临的价格不振、利润下滑的严峻形势,仍将持续一段时期。煤炭企业要在逆境中生存,就必须苦练内功,积极谋求产业升级,并学会“冬泳”,以渡过难关。

      在岳福斌看来,进口煤的冲击,一定程度上可以促使国内煤炭企业加大技术改造,通过技术革新提高资源回收率,并通过集团化、集约化、多元化、现代化、国际化等手段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而提升我国煤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他分析说:“总的来看,煤炭产业深度调整已基本到位,行业景气度也不太可能出现骤降。但是,企业不能盲目乐观或麻痹大意,而要千方百计求生存、谋发展,靠发展化解逆境中的问题。”

      其实,国内许多煤炭企业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现在,一些企业开始加快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和进程,以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市场环境。

      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卜昌森认为,煤炭企业应该在降本提效上,由过去零星的、小打小闹的创新,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降本提效,走“技术经济一体化”之路;在经营和效益理念上,由过去“靠矿井提产、靠煤炭提价、靠条件好转”转变为“向管理要效益,靠创新增效益”。

      一些专家还建议,煤炭企业还应加快淘汰低效率项目和落后产能。同时,应加大煤炭企业兼并重组的力度,充分运用资本运作做大做强。

      同样,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要求限制煤炭出口,扩大煤炭进口。一方面,国家要求扩大内需、改变我国长期以来由投资和出口拉动的经济增长模式,社会呼唤“不要带血的GDP,不要带血的煤炭”,绝不能因为某些地方和企业 “增长”业绩的需要而放松煤炭出口管制。另一方面,煤炭属“两高一资”产品,鼓励出口就必然要增加产量,从而将加重煤炭产业的一系列问题。

      进入新世纪,我国已出现煤炭开采总量过大、增速过快的严重问题,煤炭资源、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煤炭运输压力越来越大。潘伟尔建议,国家理应紧紧抓住这次煤炭市场需求减少的机遇,增加煤炭进口,降低煤炭产量增速。

  实际上,进口煤带来的积极效应远不止于此。潘伟尔介绍说,从历史教训来看,煤炭出口曾导致企业“赔本赚吆喝”,而实践证明,进口煤炭现在有利可图。资料显示,山西每生产1吨煤的生态环境损失是71.4元,而目前进入成本的仅每吨15元左右,即每吨煤有约56元生态环境成本没有进入成本。相反,2009年,我国煤炭价格比国际煤炭价格平均高出60元/吨~70元/吨,按净进口1亿吨计算,仅煤炭进口企业就共获利约60亿元~70亿元,而这种机遇不是常有的。同时,大量进口煤炭,对我国外汇储备过多和国际贸易顺差状况的改善也会产生积极效应。(王琼杰)

       展会背景:中国国际矿业大会(CHINA MINING)

  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作为全球矿业高峰论坛暨展览会,是世界顶级矿业盛会之一,是全球最大的矿产勘探、开发交易平台之一,涵盖了地质勘查、勘探开发、矿权交易、矿业投融资、冶炼与加工、技术与设备、矿业服务等整个产业链,为国内外矿业企业创造交流机会、加强相互合作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013(第十五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将于2013年11月2 -5日在天津市区的梅江会展中心举行。(www.chinaminingtj.org)